印刷企业如何结合网络实现生意创新
在那些成功的网络印刷企业身上,有一个共同的特质:在特定的环境下,他们找到了产业中无效益的一段,而后通过IT的办法、最友善的服务去满足那一段无效益,达到“活增加,人手不增加”的境界。
很荣幸能来参加这个盛会,让我有机会汇报“当印刷遇见网络——印刷企业如何结合网络实现生意创新”。印刷服务各行各业,当然也会受到各行各业变化的影响。今天,我们看到两岁的小儿,手不离手机或平板电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。
我经常在上海乒乓学校打球,常常会遇见家长带小朋友去找教练练球。有一次两位妈妈在球场角落聊天,提到了“小三”两个字,一个小朋友忽然停止打球,回头笑着说:“嘻嘻,小三?”一位妈妈说:“什么小三?你懂什么?”小孩摇头晃脑地说:“一支红杏出墙来。”妈妈说:“小孩知道什么?”小孩装模作样地回答:“只有我不想知道的,没有我不知道的!”我好奇地问:“大哥,您贵庚?”“12岁,六年级”,小孩答道。
我们感受到今天的通讯效应和5年前不一样了。这是个通讯爆炸的时代,印刷原本就是帮助客户传递信息,然而今天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因为网络改变了,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当印刷遇见网络或移动网络时,可能的发展机会。
出版、广告正在变化
由于网络,各行各业已经起了变化。如果没有网络,电子书可能没那么快影响出版业。几年前,我们忽然发现办公大楼电梯旁边的墙壁上,出现了播放广告的电视屏幕,这个分众媒体(Focus Media)的创意,当时让许多广告人拍痛了自己的大腿,后悔自己没想到不用找电视、报纸或杂志也能播放广告。今天,几乎所有可以张贴广告的墙壁都被广告占据了。当大家找不到可以用来发布广告的墙壁时,日本出现了一家“绝对领域”广告公司,你只要登记成为会员,就可以出租自己的肚皮、大腿或是额头,贴上绝对领域的广告,在指定的地方出现指定的次数,并且拍照到自己的社群网络(例如脸书)去分享。在美国也有一家“大胡子”广告公司(Beardvertise)专门和有大胡子的男士用类似的方式合作,没有网络和社群网络他们就没有生意可做。
另外还有一家“卖掉了”(SOLD)商店,它会给你一个app,你只要用手机拍下自己准备卖掉的照相机,SOLD就会为你的相机估价,等你同意以后SOLD就拿去卖,成功售出后,会寄一个印有“SOLD”字样的黑盒子给你,你把相机放进去寄给买家,收钱即可。利用网络,SOLD商店可以不需要工厂,仍有绵绵不绝的产品可以做生意。
网络改变了各行各业。2012年亚马逊网络商店完成营业额600亿美元,平均每一天做了约10.36亿元人民币的生意;谷歌什么产品也没卖,一年靠广告收益就有500亿美元,一天约有8.4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。这两家做网络生意的大腕,一天的营业额差不多是一家较大规模的印刷厂一年的营收。2012年谷歌甚至成为美国最大的媒体企业,一个谷歌比全美国1384家报纸加起来的营业额还要多。
原本,我们以为有些东西不可能在网络上做生意,例如衣服、鞋子,因为不能试穿没法触摸质感,所以是卖不掉的,但事实却是:台湾有一家名为Lativ.com的卖成衣的网站,以“所有产品均为台湾制造”为要求,在台湾产业外移、就业率低落的当下,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,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经营10年以上的流行服饰第一品牌佐丹奴(Giordano)。
2009年美国有一家专门卖皮鞋的zappos.com被亚马逊以约70亿元人民币并购,成为网络生意的传奇。Zappos花了10年的时间拿下了美国鞋业市场25%的占有率。而类似的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。看来,我们对网络生意的认知需要调整了。前年的光棍节那一天,易付宝在17个小时内交易了190亿元人民币,天猫和淘宝网成交了超过1亿笔的生意。看到这条信息,一个印刷厂老总一定会想:这1亿笔生意的包装盒怎么没有我的份?为何没有?
什么生意都能上网,那么印刷能上网吗?也许有人会这样描述网络印刷的生意:客户到一个印刷商店门户,可以要求报价、下单、付款;印刷厂生产,然后交货到指定的地点,全程通过电脑来管理和沟通。那么,印刷能否像买衣服和皮鞋一样在网络上做生意呢?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。
第一,买衣服大都是为了自己,所以可以花几小时在网络上漫游,找到喜欢且价格合适的。买“印刷”则是企业需求,如果你是一个印刷买家,你的办公室门口总有几个印刷厂的业务人员徘徊,想找个机会请你吃饭喝咖啡,你会考虑上网印刷生意吗?
第二,有些企业网络能力很强,例如快递公司,他们在网络上就能服务客户,提供客户最想知道的进度信息,既然如此,为何没有人说Fedex、UPS是网络公司呢?印刷生意模式比较接近快递,工序冗长,用网络来服务客户的话,可以及时联系到正在休假或是电影院里的客户,比以前用电话或是传真更有效。但如果想用网络来吸引新的客户,恐怕不是合理的思路。可以说,网络印刷不是一般认知的网络生意或是电子商务。
让我们来盘点国内外知名“网络印刷”公司的发展历史,看看他们如何推广生意。
[pagebreak]网络印刷的典范
来自美国的样本——美国的Vistaprint.com是一家常常被业界拿来当范本的网络印刷企业。创始人Robert Keane因在大学时期每次有印刷需求都被印刷厂要求印几千张,由此发现印刷业无法有效地服务众多小企业(small & micro biz)。于是,他在1995年成立了专门服务小企业的印刷厂,但并无太大起色。2000年Vistaprint为了生存搬到美国麻省,并裁员2/3,重起炉灶,只针对名片印刷服务。利用设计规范的自动化流程,Vistaprint实现了连续5年每年销售额增长50%~60%,2005年,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;2013年Vistaprint已成为一家拥有员工4400人、拥有全球25个不同地域需求的网站、服务1500万个客户的印刷厂。
如果你登录Vistaprint网站,看到的会是一个印刷品的“百货公司”,但若由此认为其业绩年年增长是因为有个好网站,那你只是看到了表面的“热闹”。2013年3月,Vistaprint提供Pagemodo Posts(移动装置app),让其客户可以到社群网络里搜寻关键词,而且可以跟帖发文字,照片或是视频。比如,让卖暑期游学的公司找到正在讨论小学教育的某社群,发布暑期游学的广告。6月,它又和小企业顾问网络合作,为少于9个员工的企业做个性化的营销企划,这些帮助小企业营销的服务,就是Vistaprint找到新印刷生意的渠道。不要忘记,十多年前,Vistaprint的生意还是靠业务员拉来的!
同样来自美国的Mimeo.com创立于1998年,其诞生缘起于有一群人认为当时的新技术——数字印刷的出现一定可以弥补传统印刷某一段的无效益,于是针对需要装订的复印活,用数字印刷的质量和24小时交货的效率,打开了市场。几年来Mimeo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,2009年其成立了英国分公司,2010年成立欧洲分公司。
今年,Mimeo的创业总经理退休,新总经理上任时,特别强调Mimeo将推出多项新的印刷服务,打算广招业务人马去完成。请注意,他们要完成营收任务的办法是“广招业务人马”,而不是加强“网页的功能”。
台湾合版生意模式——台湾的家里蹲公司最早只专门针对名片一项印刷品,用“不同的活共用一个印版”的合版方式印刷。合版不是新发明,只针对一种活去服务才是创新。有了限制就能设计合理且高效的自动化流程,降低成本,缩短交货时限。家里蹲利用当时名片印刷的无效益,很快说服了台湾中部的名片印刷业者,把找来的活交给家里蹲生产。不用自己生产,质量还更好,赚的钱又更多,令这些不拿薪水自动变成家里蹲的“免费业务员”都愿意投资电脑、学习软件来设计名片,这样一来,家里蹲的自动化从业务员这一端就开始了。
家里蹲的合版生意模式打破了“一块版一个客户”的限制,影响了整个台湾的印刷产业生态,2012年全台湾商业印刷总产值近30%的份额集中到了少数几家合版印刷公司,足见其生产模式合理性的潜力。
今天我们浏览上述三家印刷厂的网页,乍看之下可能会以为是印刷品的“百货公司”——不只是印刷,只要和印刷扯上一点边的都看得到。如果你认为这么多产品的网页功能才算是网络印刷,那你只看见了“树”,没见到“林”。
从“帮”书数字化到变成印刷厂——1995年Lighting Source开始为出版社的“书”数字化,把纸本书扫描成电子影像、OCR文本,建立内容数据库。由于有了各家出版社的数据,Lighting Source便顺理成章地帮出版社制作电子书或按需印书;再后来配合出版社渠道小批量印书,让书卖了才印刷。这几年Lighting Source更进一步说服出版社首印少一点,书卖得好再大量印刷。
发展至今,Lighting Source已创下以下惊人记录:前10年一共才印了1000万本书,而第11年(2006)一年就印刷了1000万本;2010年平均一个月印150万本书,平均一个订单只有1.8本书。Lighting Source不收取印刷加工或纸张费用,且帮忙把书递送到客户手中,它会从每本书的售价中提成20%,相信国内印刷厂一定很羡慕这样的计价方式。
快递连印刷都包了——联邦快递(Fedex)于2011年6月正式推出印刷服务。以前客户得先找印刷厂印好文件,贴好收信人名字和地址,才交给快递,从一个地点运送到不同的城市。
新的服务则是,联邦快递收到客户提供的电子文件后,直接发往目的城市印刷并在当地递送,改善了印刷文件在城市之间递送的无效益。
联邦快递是国际企业,在美加地区有1800家分店,总共有8000台印刷机(包括数字印刷机、胶印机),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印刷机的印刷厂。
[pagebreak]网络和印刷的关系
以上的印刷厂表面上看起来很像电商,可以在网络上做印刷生意,其实真正通过网络找上门的新客户非常有限,不止创业时如此,今天亦然。他们也不一定采用最先进的印刷设备,不止创业时如此,今天亦然。印刷机的效益不是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生意效益。
当然,他们管理生意的效益还是建构在生产的效益之上,没有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和标准化,生意就不可能有效益。分析他们的创业历史,不难发现,他们都不是“今天建立网站,明天生意就上门”,他们不是利用网络去找到新客户,而是用网络去服务客户,因而比其他印刷厂更有效益。
网络印刷的思考
成功的网络印刷企业都一样,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,找到产业中无效益的一段,像Vistaprint看到印刷业对小企业需求的无效益;家里蹲找到名片活的无效益;Mimeo发现会议文件复印活的无效益;Lighting Source意识到书本数字化的效益和按需印书的无效益;联邦快递要解决文件在城市间递送的无效益。
他们利用有效益和最友善的服务去满足那一段无效益,用的是IT(Information Technology)的办法,生产和生意都大量采用电脑,达到“活增加,人手不增加”的境界。因为,网络刚好连上电脑,如果能服务好郑州的客户,那么服务北京或是陕西的客户也没有太大的差别;如果单一项目可以服务完美,加另外一项一样适用。所以,我们所看到的“印刷品百货公司”的网页,其实是用IT的思路和办法结合的产物。
1980年,台湾联合报成为世界第一家把铅字架数字化的报社,其当时建立的电脑检排系统,让72个人在电脑键盘上打字,取代了800多名捡铅字工人;1983年,联合报一天只有32版,用72个人打字,到了1990年,一天增长到400~500印版,只需要90个人打字就能应付。Lighting Source平均一个月有83万个订单,从报价—接单—印刷—后加工—寄送,不管生产什么作业,每个活只要多一个按键,差不多就会多出来83万秒(230个小时)的工作量。
可见,IT的办法才能让生产和生意的流程做到数字化和标准化,才能在网络上请电脑去服务客户,才能“活增加,人手不增加”,才能做网络印刷。
今天,登陆各个大网络印刷公司网页研究其服务功能,可能意义不大,因为这些网页是用来服务其客户。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网络上的客户在哪里?如果没有网络上的客户,把网页做得比他们好,岂不是徒劳无功?
所以,我们不能以这些成功印刷厂的网络服务项目为模仿对象,网络生意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。像美国网络生意历史虽早,但并没有出现第二家亚马逊网络书店,Lighting Source或者中国的淘宝,也都没有第二家,就是这个道理。
但是,成功的网络印刷典范一再出现,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创业经历,找出特定的需求,也就是去发现产业中无效益的某一段;学习他们用IT思路解决问题,应用网络服务印刷客户的绝招,如此才有机会发展出大量自动化生产的平台。
这一切都必须从今天的“生产”数字化开始,印刷要数字化,先有CTP流程,用CIP3把印前和印刷的数据连接起来,再将“生意”也用电脑管理起来,一边找出印刷生意中“无效益”,一边利用网络去弥补其不足。而待成功之后,大家就会称呼你为“网络印刷”或是“电子商务”,称呼可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服务的范围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