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学军 他是大家熟知的造纸专家更是父亲的儿子
邹学军博士,1964年出生。十五岁考入湖南大学,十九岁考上研究生,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。
1987年被中国科学院选派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。199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。1991年4月受聘于加拿大林产品创新研究院(FPInnovations - 原加拿大造纸研究所)。
又是清明节了, 清明节是怀念亲人, 寄托哀思的时刻。谨以此文纪念去世了5年多的父亲。
父亲是一个很随和、健谈和乐观的人,农民出身,当过生产队长、村支书。父亲虽未做过惊天动地之事,但有很多“传奇”经历,这些经历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,但仔细一想也都在情理之中。总结一下,很有意思,也有启发性。
一、从半文盲到审编
父亲只读过三年书,算是半个文盲,但七十年代曾经远道北京,被邀请作为一本书(关于怎样养猪)的审编,别的审编大都是农学院的教授和讲师。父亲是审编成员中唯一的农民, 有点出乎意料之外。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没有高深理论,但有很多养猪方面的实践经验,而且当时我们村还是养猪的先进单位。作为村里的副支书,父亲被选为这本养猪书的审编,与专家教授平起平坐,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时势造英雄,父亲赶上了那个大力发展养猪的年代。另外是他很勤奋,能带头干,平常喜欢看报和资料,自学了不少知识,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尊重。七十年代能从农村去北京审书,住在当时高级的“华侨宾馆”,审了一个月, 很不简单。当年从北京归来,带回了北京的苹果给我们吃,那是我们第一次吃苹果,味道很好,虽然很多年了,但现在还记忆犹新。
二、从“泥脚杆子”到出国观光旅游
父亲小时候很贫穷,青年时做过苦力(我们当地的土话叫打“发脚” - 即推“土车子”,因为那时没有汽车和火车,长途运输全靠土车子),是真正的“泥脚杆子”,走路真的是走够了。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,父亲乘汽车从乡村老家到县城(宁乡),从县城到省会(长沙),又乘火车从省会到首都北京,再乘飞机飞越太平洋,到了加拿大,一路上每站都有儿子接送(这也是有五个儿子的好处)。
出国半年,周游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很多省和州,对北美社会,人民,生活有了亲身的了解,开扩了眼界,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。真是出乎他的意料,从没想到过。但是子女多, 还是好(共7个),其中一个赶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机会,考上了公派留学生,学业有成,最后定居国外。带大小孩不容易,但一旦有点出息,自然首先要报答父母。所以父亲虽是“泥脚杆子”出身,能出国观光旅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有耕种,就会有收获。
我小的时候,恐怕只有十来岁吧,跟父亲去拖过一次土车子。父亲后面推,我在前面拖。先把一头猪送到收购站,然后到煤矿运一车煤回家,来回有四五十里路。 大部份路是山路, 很多陡坡, 当时正好是炎夏(气温在摄氏三十多度), 父亲推了三、四百斤煤,硬是冒着酷暑,一步一个脚印的推回了家,一路上不知流了多少汗水。我是拖车的,没有费很大力气,但得了一次体会艰辛,终身难忘的经历。
有了这么一次经历,后来每次碰到困难,都感觉不到艰难了。在推煤回家的路上,路过我们村里的一些农民家,大家都对父亲很客气,有给茶水喝的,有倒水洗脸的,还有给瓜子招待的,这是因为父亲在村里当副支书口碑很好。同时,我也感受到了农村的农民虽然很贫穷,但很朴实,很助人为乐。
我离别农村很多年了,每次回国,到乡下,总感觉真正回到了家,总喜欢在左邻右舍及亲戚家坐一坐,还是那样的亲切,毕竟我们的根还在那儿。
三、克服语言障碍,增进交流
父亲只会说我们当地的土话,不会说普通话,更不会说英文。但是到了外面,不论是国内,还是国外,都能和人交流,而且经常是滔滔不绝,有理有据,很多人都误以为父亲是干部或者知识分子出身。父亲是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,不管别人听得懂,还是听不懂, 他总是尽力地说,再不行(如碰上老外)就做手势。久而久之,虽然听者不是全能听懂,但总也明白一些。就靠这种毅力,父亲不论到哪儿,总能和人交流,总能结交新的朋友。
感悟:出门在外,胆子要大一些,多接触,多和别人交流。
四、六十三岁学英文
父亲六十三岁时出国到加拿大,普通话都说不好,但居然还学会了英文字母,真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。原来父亲在国外时,每天都出去散步,到处看看,一走就是几里,甚至十几里。回来时有时迷路,只好在路上用粉笔做记号,儿子开玩笑说,你这样“鬼鬼祟祟”,别让加拿大警察把你作“间谍”抓起来了,还是学学英文字母比较好,这样能认识和记住街道名字。
从此他痛下决心学英文字母,每个字母都标上中文发音,每天都练,而且儿子每天下班回来还要“考试”,这样一来,很快就大功告成,26个英文字母全学会了,还学会了和老外打招呼,“Hello”(你好)、“Bye-bye” (再见),后来给国外的儿子写信也不用请人帮忙写英文地址了。因为形势所迫,且有决心,学会英文字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60多岁的人都能从头开始学英文,何况二、三十岁的年轻人呢?
五、享受比 “外国专家” 还高的待遇
父亲不是什么专家(即使“养猪专家”的称号,还得让位于母亲),但曾经也享受到比外国专家还高的待遇。吃饭、赴宴总是被邀坐首席,好烟、好酒相待,真是出乎他自己的意料。原来在2003年, 在加拿大的儿子被国务院外专局邀请作为造纸方面的外国专家, 回国到湖南岳阳造纸公司作技术指导,因没有时间在乡里陪父亲,动员老人家一起到长沙和岳阳看看。
儿子孝心重,每次领导请客,总是把父亲也叫上,而且告诉陪同的领导,这是我父亲,大家见是专家的父亲,所以一定要让老人家坐首席,而且敬烟、敬酒、敬菜,弄得父亲还有点不好意思。所以,父亲虽不是什么专家,但被待为上宾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儿子的成就,也有父母的一份功劳,受到礼遇也就是自然和应该的了。
六 、在大会做报告
以前我们村(也叫大队)是”农业学大寨”的先进单位,作为省里、县里的样板,经常有人来参观,或者被邀请去一些别的地方或大会作报告。作为村里的副支书,父亲有时被安排作大会报告。因为文化水平不高,又没有人帮忙写讲稿,加之听的人一般有很多,所以作报告前总有些很紧张的感觉,但父亲每次作报告并没有出现怯场、难看的局面,总是顺利完成任务,真出人意料。
父亲知道自己作报告很紧张,所以每次作报告之前,先喝上几口酒,以此壮胆。作报告时条理清楚,把要点列上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……,听众听起来很分明,这样报告作下来,效果还不错。所以知道自己的弱点,采取相应的措施,准备充分一些,能把大会报告作好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感悟:给大会作报告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但是不怯场,多准备一些,还是可以克服心理压力的。父亲的这些招数,还传给了别人。在加拿大时,媳妇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,有家单位对她有兴趣,但要面试,因为这是第一次,而且要用英文,使她很紧张。父亲知道了,告诉她不必紧张,去之前喝几口酒就能解决问题。人着急的时候什么建议都听,媳妇平常滴酒不沾,但面试之前喝了几口,酒一下肚,果然胆子大了些,不但“无所畏惧”,而且“红光满面”,面试自然顺利通过。
结 语
父亲是一个很平凡的人,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, 但都在情理之中!